干货/中小便利店商品结构调整的步骤及方法

全商网(guihenongye.com)以下是全商网便利店为大家提供的干货/中小便利店商品结构调整的步骤及方法的信息,希望对您有所帮助!

作为一个零售人、一个超市管理者,商品结构调整始终是管理工作的重心,经历过无数次的商品结构调整,总结出有效的方法和步骤,在此与大家分享,分享的同时大家要清楚,其实方法还有很多,适合各自超市的方法,才是好的方法。

在商品结构调整之前,我们先要了解商品结构调整的要素——供应商、分类、品牌、品项数(SKU)、合作门店、合作度(配合度)、效益(销售、综合收益)、售价、均销量(DMS)、分类销量、分类毛利率、陈列米数。
商品结构调整的目的就是效益优化,那么以上众多的要素,它们相互之间有什么联系?这些要素对商品结构调整有什么意义?怎么一把它们串接起来,产生可供操作的结果呢?

步骤一:供应商分析

根据供应商经营业绩(销售贡献、毛利贡献)的分析对供应商进行分类,帮助采购有策略的管理供应商

当我们把上述表单正确的填妥后,首先按销售额及综合收益做ABC分析,由高到低顺序排列,这样采购就清楚了解目前自己的部门主要是靠哪些厂商完成绩效的。

接下来,我们进入细部分析:

 

1、分析该供应商同时做了哪些分类?又同时做了哪些品牌?为什么要集中让一家厂商做?该厂商操作的分类,哪些是自己生产的?哪些是代理的、经销的?哪些是搬货的?从而帮助采购正确调整厂商策略。
2、采购通过这个表,可以在心里多问自己“为什么?”——厂商配合度够好吗?管理够精细吗?价格有优势吗?品牌支持都到位吗?厂商合作的产出物足够完成业绩指标吗?没有更多的厂商来分担这些分类、品牌吗?合作万一出现裂痕或厂商突然不能正常合作怎么办?从这些问题分析中,我们可以较容易将厂商正确分出等级,从而合理排出策略运用的顺序。
3、店别平均配合度如何?品项数及店别销售产出是否合理?这些同样按厂商之间的数据相对比较的。这样,可以了解厂商的总体数据与单店数据的差异,避免对厂商的误判,鼓励厂商全覆盖,即合作所有门店,如此才能够发挥连锁管理的优势。因此,厂商合作的店铺越多且大都正常合作,该类厂商的综合等级必然靠前。
4、促销支持度。这是一项重要指标,即能否按一定频率及要求,提供超市需要的吸客“”?所谓一俊遮百丑——能否提供跑量促销品是一些厂商除正常商品合作以外的价值所在,是采购进行厂商优化时必须老量的指标。
5、到货率及售后服务等指标分析同样是厂商合作度分析的有力指标,有些厂商经常性的不能准时送货、缺货或短交以及退换货不力等也是采购必须解决的合作问题。
供应商分析,归根结底就是要找到时段佳供应商,注意是“时段佳”,这是供应商调整的精髓。相信供应商的配合度是“善变”的,鼓励供应商不断向积极面转换,使供应商的等级排列随着供应商配合度的改变而改变。这样就可以对等级处下降趋势的厂商展开预警,及时处理,把问题真正“谋杀在摇篮里”。

步骤二:品项分析

 

针对供应商实际合作品项明细的分析,明确供应商策略(A、B、C类厂商)及商品策略(分析策略、品牌策略、价格带策略等),帮助采购梳理厂商资源及商品

portant; word-wrap: break-word !important;">当我们确定了供应商合作的等级次序,就可以依此来安排与供应商的单品合作,A类厂商理应得到更多的品项上架机会,而C类厂商一定品项数被压缩得少,因为即使给这类厂商更多的上架机会,它也是销售不好的。然后就是价格带的选择——避免价格带的过分重复。第三就是关注品项的动销情况,对于超过规定时间没有销售的,须进行品项、陈列或价格调整,必须让双方都对滞销商品零容忍,从而迅速处理。以此来提高排面的动销率、商品的周转率,对于滞销、畅缺、高库存等商品异常不做及时处理的门店员工进行处罚,迫使营运部门在调整好陈列的同时,就商品问题向采购施压,商品的异常解决方案采购必须在规定时间里做出回复,绝不“积压”问题。

好的商超配合,必然建立在好的品项配合上。品项配合是合作双赢的“载体”,达到双赢结果才是合作的目的。纵然“载体”再好,达不到双赢的结果,这个“载体”必然要汰换。因此,品项分析是“载体”优化的基础,它指导采购进行品项的“优胜劣汰”。

当我们建立了一个“跑马场”,建立了“优胜劣汰”的竞争机制,那么,就等“载体”起跑了……

上面就是便利店为大家带来的:干货/中小便利店商品结构调整的步骤及方法的全部内容了,更多的相关信息请关注便利店分类。